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论著—临床研究

  • 胃黏膜“炎-癌”转化不同病理阶段中医证候特点及胃功能状态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田依冰;王萍;温艳东;王阳;葛文通;吴红梅;白宇宁;肖定洪;梁春耕;

    目的:探索胃黏膜“炎-癌”转化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胃功能四项及幽门螺杆菌抗体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3家三甲医院就诊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CNAG)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患者共305例,根据Correa经典演变模式,将胃黏膜炎症向癌症转化过程分为CNAG组、局限性CAG组、广泛性CAG组、异型增生(dysplasia, Dys)组4个阶段,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四诊信息及血清样本,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中医证素分布特征总结及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等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NAG组比较,CAG组年龄、有饮酒史者占比均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年龄、饮酒史是影响胃黏膜“炎-癌”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在胃黏膜“炎-癌”转化各阶段不同中医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气滞>气虚>阳虚>热>痰湿=血瘀>阴虚;与CNAG组比较,Dys组患者血瘀占比明显升高(P<0.05),气虚、气滞、血瘀与胃黏膜“炎-癌”转化演变过程显著相关(P<0.05或P<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滞、血瘀是影响疾病演变进程的关键证候要素。与CNAG组相比,局限性CAG组及广泛性CAG组患者的PGⅠ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Dys组患者PGⅠ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PGⅠ/PGⅡ(PGR)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素之间PGⅡ及PG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男性、饮酒史是影响胃黏膜“炎-癌”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气虚是胃黏膜“炎-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气滞、血瘀是影响胃黏膜“炎-癌”转化进展的重要证候要素。

    2025年07期 v.33;No.260 653-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MIC-1和CCL20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侯洋洋;张梦月;贾小玉;常佳;

    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CC趋化因子配体20(CC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112例PU患者为研究对象(PU组),根据~(14)C呼气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38例)、感染组[74例,分为轻度组(43例)和重度组(3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1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MIC-1、CCL20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MIC-1、CCL20水平与PU患者HP感染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U患者HP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MIC-1、CCL20单独及联合预测PU患者HP感染的效能。结果:PU组血清MIC-1、CCL2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MIC-1、CCL20水平均高于无感染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MIC-1、CCL20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CCL20水平均与PU患者HP感染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C-1、CCL20、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是PU患者发生HP感染的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MIC-1、CCL20单独诊断PU患者HP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921,灵敏度分别为91.9%、91.9%,特异度分别为63.0%、70.8%,两者联合诊断PU患者HP感染的AUC为0.974,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82.5%。结论:血清MIC-1、CCL20水平在PU发生HP感染患者中均显著升高,其表达水平与PU患者HP感染具有相关性,两者联合测定有望成为PU患者HP感染的敏感指标。

    2025年07期 v.33;No.260 66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 养胃颗粒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吕游;周增龙;丁岩冰;

    目的:系统评价养胃颗粒辅助三联疗法(triple therapy, TR)/铋剂四联疗法(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 BQT)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养胃颗粒联合TR/BQT治疗HP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4年2月29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同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2 0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R/BQT比较,养胃颗粒联合TR/BQT在HP根除率(RR=1.18,95%CI:1.13~1.23,P<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4~1.26,P<0.001)、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RR=1.30,95%CI:0.77~1.84,P<0.001)、降低血清内皮素水平(RR=-4.13,95%CI:-5.93~-2.32,P<0.001)以及降低血清胃动素水平(RR=-11.78,95%CI:-16.30~-7.26,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可以显著提高胃蛋白酶原Ⅰ水平(RR=7.45,95%CI:5.37~9.53,P<0.001)及胃蛋白酶原比值(RR=0.73,95%CI:0.51~0.95,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2,95%CI:0.46~1.46,P=0.50)以及降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RR=-0.23,95%CI:-1.11~0.64,P=0.6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TR或BQT方案相比,养胃颗粒在HP根除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可改善HP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肽及胃蛋白酶原水平,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5年07期 v.33;No.260 66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 岐黄学者张学智扶正攻毒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方用药规律

    米尔阿依·穆合塔尔;叶晖;黄秋月;杨闪闪;曹峻文;王自成;贾博;张学智;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探究张学智教授扶正攻毒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3年5月—2024年7月张学智教授治疗HP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处方,运用excel、R 4.3.2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8首处方,中药共118味,频次共1 903次,频数排名前20药物功效以解毒、补虚、理气、止痛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得到陈皮-茯苓-黄芪、党参-黄芪-半枝莲、半枝莲-藤梨根-党参-黄芪、三七粉-白英-黄芪等药对;聚类分析呈现2个类别,并且得出高频药物的相关性结果。结论:张教授认为HP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属本虚标实,治疗以扶正攻毒为本,辨证施治,调理全身气机通畅,扶正逆增、解毒抗癌。

    2025年07期 v.33;No.260 674-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论著—实验研究

  • 姜附复萎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Caspase-3、Bax及Bcl-2的影响

    蔡悦青;尤旭颖;姜莉云;吴文笛;许云姣;袁红霞;

    目的:探讨姜附复萎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大鼠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采用MNNG自由饮用+生大黄灌胃+饥饱失常造模法。造模成功后重新分为5个组:空白组(蒸馏水)、模型组(蒸馏水)、西药组(叶酸片+瑞巴派特片)、中药组(姜附复萎颗粒)、中药+西药组(姜附复萎颗粒+叶酸片+瑞巴派特片),分别灌胃给药,1次/d,连续12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Ⅰ、Ⅱ及胃泌素17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胃黏膜组织Caspase-3 mRNA、Bax mRNA及Bcl-2 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G-Ⅰ/PG-Ⅱ(PGR)明显降低(P<0.01),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Caspase-3 mRNA、Bax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PG-Ⅰ、PGR升高(P<0.05或P<0.01),Caspase-3蛋白、Bax mRNA明显升高(P<0.05),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姜附复萎颗粒能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促进PG-Ⅰ的分泌,可能与上调Bax mRNA、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动态平衡有关。

    2025年07期 v.33;No.260 682-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论著—研究报告

  • 甘姜苓术汤加味联合化疗对脾虚湿阻型结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王少辉;肖海娟;魏海梁;刘芳芳;

    目的:观察甘姜苓术汤加味联合化疗用于脾虚湿阻型结肠癌的疗效,评价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Ⅱ、Ⅲ期脾虚湿阻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化疗组和中药联合组,每组各36例。化疗组给予XELOX化疗方案治疗,中药联合组在化疗基础上加服甘姜苓术汤加味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两组均连续用药4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积分(KPS评分),观察胃肠功能恢复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结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的变化。结果:两组共有67例患者完成试验,化疗组脱落3例,中药联合组脱落2例。治疗4个周期后,化疗组、中药联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KPS评分明显提升(P<0.05),血清CEA、CA199、CA242、CCSA-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化疗组明显提升(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CEA、CA199、CA242、CCSA-2水平明显低于化疗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肠鸣音、肠功能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化疗组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化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姜苓术汤加味可有效缓解脾虚湿阻型结肠癌患者的中医症状,增强化疗疗效,促进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胃肠功能复常,减轻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2025年07期 v.33;No.260 68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连仁化湿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石佳楠;霍永利;娄莹莹;杨倩;佘延芬;

    目的:观察连仁化湿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2年10月—2023年3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的100例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连仁化湿颗粒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停药后1个月的HP根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检测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情况,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HP根除率(95.83%)高于对照组(79.17%),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9.1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都有所好转,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均升高而肠杆菌水平下降,对照组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下降同时肠杆菌水平上升,且治疗组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连仁化湿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化肠道菌群、降低杀菌不良反应。

    2025年07期 v.33;No.260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 脾胃培源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机制探究

    张艺;李婷婷;章礼久;方海明;唐伟;徐辉;孙琴;裴蓓;宋标;李学军;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脾胃培源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安全性及机制。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由3家医院同时开展,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脾胃培源方治疗,B组给予叶酸片治疗。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A组通过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法检测HOXA13、CDH17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HOXA13、CDH17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培源方能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症状、内镜病理及焦虑状态,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少胃黏膜组织中HOXA13、CDH17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论:脾胃培源方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并调节HOXA13、CDH17的表达水平,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2025年07期 v.33;No.260 699-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122例自身免疫性胃炎临床特点、中医证型规律及其病理相关性研究

    刘景宇;李璐;杨宗涛;周斌;

    目的:应用横断面临床研究方法,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 AIG)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为AIG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确立中医证型,归纳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胃体部病理改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22例AIG患者,男女比例1.00∶1.98,平均年龄(46.40±11.93)岁。54.92%的患者存在HP感染史,35.25%的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型频次共210次,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41.43%)、肝胃气滞证(28.10%)、肝胃郁热证(16.67%)、胃阴不足证(8.57%)、脾胃湿热证(3.33%)、胃络瘀血证(1.90%);复合证型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占比(58.33%)最多。各证型分布在慢性炎症程度、活动性炎症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患者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脾胃虚弱证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较重。肝胃郁热证与活动性炎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AIG患者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多,复合证型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最常见。肝胃郁热证患者炎症程度较重,脾胃虚弱证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较重。临床治疗应以补益脾肾贯彻始终,疾病初期辅以疏肝健脾,胃镜活检病理见炎症较重者,辨证予疏肝解郁泄热,至疾病中后期,肠上皮化生较重者,着重补益脾胃,益肾填精。

    2025年07期 v.33;No.260 706-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鸦胆子油乳联合信迪利单抗调节TGF-β/Smads通路转导治疗胃癌患者的疗效研究

    赵新超;马飞;张秀芬;祁瑞哲;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胃癌(gastric cancer, GC)的疗效及其对TGF-β/Smads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168例晚期G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化疗+信迪利单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鸦胆子油乳。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毒副反应、TGF-β/Smads通路表达及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P=0.033)。治疗后,观察组CEA、CA19-9、CA125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免疫指标CD3~+、CD4~+、CD8~+改善更显著(P<0.001);TGF-β1和Smad2 mRNA显著下降,Smad7 mRNA升高(P<0.001)。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17.86%(P=0.067)。随访至2024年6月,观察组死亡率(12.05%)低于对照组(28.92%,P=0.007)。死亡组患者TGF-β1和Smad2 mRNA表达显著升高,Smad7 mRNA表达及联合治疗比例显著低于存活组。Cox回归分析提示,治疗方式和Smad7为保护性因素,TGF-β1和Smad2为危险因素。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信迪利单抗可有效改善晚期GC患者的疗效,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改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5年07期 v.33;No.260 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经验交流

  • 周克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

    魏引廷;张卿;周克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属于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难缓解症状。本文介绍名老中医周克振采用中医治疗CAG的经验。周克振认为,本病是先天脾胃虚弱、外邪侵袭、劳逸失调、饮食失宜、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在此病机的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的同时,借助现代医学检查,结合药理学实验结果,以辨证思维+辨病的方法选择用药。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明显的作用,为中医治疗CAG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7期 v.33;No.260 719-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张雅丽教授运用中药膏剂治疗肝硬化经验浅析

    王梦碟;张雅丽;

    肝硬化病情复杂,病证多变,涉及气血、阴阳、脏腑等改变,临床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毒瘀互结为主要病因病机,中药膏剂具有调补正气、滋养补虚、平调脏腑阴阳、寓治于养之功效,非常适合肝硬化这一慢性疾病的治疗。张雅丽教授从医四十年余,临床经验丰富,主张从邪正关系来探讨肝硬化的治疗,认识到正虚为发病之本,邪实为致病之标,以祛除病邪、补虚扶正为治疗原则,运用中药膏剂治疗肝硬化这一疾病颇有心得,本文总结张雅丽教授运用中药膏剂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

    2025年07期 v.33;No.260 723-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综述

  •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吴佳丽;郭宇婷;王震凯;陈婉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是胃黏膜的一种化生方式,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关键病理环节,有效治疗并逆转该癌前病变,对于胃癌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依据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在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病因、发生机制、动物模型的构建以及中医药干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认识。

    2025年07期 v.33;No.260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稿约

    <正>《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设有共识与解读、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名医经验、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等栏目。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2025年07期 v.33;No.260 733-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 下载本期数据